诵国学经典,传天道华章——我校师生参加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暨上海孔子文化节闭幕式

发布者:天华学院发布时间:2014-09-30浏览次数:388

2014年9月27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和“清吟诵读配音社”共赴嘉定保利大剧院参加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暨上海孔子文化节闭幕式。

本次诵读大会由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嘉定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嘉定区教育局、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嘉定区南翔镇人民政府承办。诵读大赛自2014年4月23日开启,吸引了数千名市民参与。来自我校“清吟诵读配音社”的夏梦婷同学荣获大会百名“诵读达人”称号。

齐参与:天华学子诵经典

27日晚19时,保利大剧院里座无虚席,他们有普通市民、百位诵读达人、以及艺术家、专家及学者。首先,在现场千人齐诵《三字经》、《弟子规》、《礼记·大学》中,拉开了诵读大会的序幕。接着,通过一段简单的视频介绍,十名“诵读进士”逐一亮相,开始了他们最后的比拼。

我校数十名学子在任广智老师带领下表演了《论语》节选,以情景演绎的方式生动的还原了几千年前孔老夫子教学的场景。来自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炜同学认为,能有机会与名家一起表演中华传统经典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自己要肩负起传承经典文化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任广智老师也表示,传承中华优秀经典是必要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他对我校学子的精神面貌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随后,张旭、吴笑、唐婷婷三位老师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及南翔镇青年吟诵团齐诵《杜甫诗三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望岳》中泰山的气势辉煌、《春夜喜雨》中作者对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及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对几近破碎的山河终于收复之喜悦。

点击查看原图

大会最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嘉定区实验小学、嘉定区南翔镇青年吟诵团、上海大学吟诵团、及全场千人纷纷起立,齐诵《祖国,一首唱不完的恋歌》。在这十一国庆来临之际,在场的每句诗都是我们对祖国的敬意与热爱,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与呐喊中,本次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共分享:中华经典享传承

本次大赛的“诵读状元”徐罗艳是来自宝山区永清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她表示第一次接触传统文化是在年幼时无意背下识字以来的第一首诗——杜牧《清明》,尽管那时的她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却对这般清雅恬淡诗句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此后她在传统文学的道路上愈走愈深。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我校12级机械电子工程1班的夏梦婷同学也荣获此次大赛百位“诵读达人”称号。在采访中,她表示读诗词没有文理科之分,中国千年诵读文化流传,虽然吟唱已经几乎散佚,但是诵读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应该还是很容易入门的。作为一名大学生经典给她来的是一种古典美,一种对生活的陶冶;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她表示自己会以身作中华经典的推动者,从身边做起,平常在宿舍中勤读经典,对身边的同学也会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还提到,学校里也有一些社团活动很好的诠释了古典文化之美,如定期举办各类传统篇章诵读的“清吟诵读配音社”。

“清吟诵读配音社”负责老师虞琪君表示,“清吟诵读配音社”有幸参加了此次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会,此前国家一级配音演员任广智曾亲自对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清吟诵读配音社”的成员进行集体培训。在一个星期的集中培训中,任广智老师从发音、停顿、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对他们提出详细的指导。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表示这段时间虽然很累但是能站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舞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最后本次大赛总策划、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耐儒表示,通过此次经典诵读大会,更加说明了以诗经、楚辞、四书、唐诗、宋词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经典,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基本伦理共识,是完全融进了民众的血肉里的,“文化基因”决不会消亡,当有了天时与地利,这些“文化基因”就一定会如同雨后春笋般被激活,当民众的“潜记忆”被唤醒之后,身为中国人的内心深层的底气与自信的便油然而生,这些正是三千多年来牢牢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联合“清吟诵读配音社”通过参加此次诵读大会,让学子在阅读、背诵、欣赏和理解中重温中华传统经典关于礼仪、感恩、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倾听中领略传统经典的意境,学会古为今用,并引导天华学子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中感悟“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天华学子亲身体验经典之美。

(大学生记者团:汪佳琪、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