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工作中,学校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围绕中心任务、促进协同育人,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明确育人目标,创新育人模式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恰恰是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面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以及价值、文化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不少缺乏政治经验、文化底蕴和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或迷失。为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辩证而不片面、冷静而不偏激、建设而不破坏的思想方法,党委认为必须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职责,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围绕育人目标,党委发挥思想保障作用,积极营造育人氛围,创新育人方式,主要做法包括:
建立德育学分制。教育学生做人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为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在现有的学业学分制体系之外,建立一个与之平行的德育学分体系,把学生对日常规范的遵守和文明礼仪的养成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体现,如果德育学分达不到规定要求,则不能毕业。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知道要为自己的违规违纪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学校德育学分体系共分境界修养、行为自律和素质拓展三个模块,120个学分,于2011年10月起开始执行。
推行经典阅读计划。天华学院从2011年起就决定在全校开展经典著作阅读活动。学校开出了经典阅读书目,共三十本。这三十本书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有西方的文学名著以及科学著作,这些书涉及面颇广,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建构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华学院把阅读规定数量的经典名著作为每个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必修课,为帮助学生阅读经典,学校通识学院至今已开设了180多场经典名著的导读讲座,对学校推荐的每本书都不定期地进行阅读辅导。为了更好地推进经典阅读活动,校图书馆开辟了经典书籍专区,将书目所列经典著作陈列其中,并搜集相关书评、导读;将修身苑文化长廊部分改版,辟出专区,设立经典导读区,主要陈列作者头像、书影、内容简介、精华提炼等,营造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读书氛围;有的学院还在教学楼内自行摆设了读书角,供学生课余随时翻阅。而且,学校还利用云技术,将推荐书目和辅导课视频打包推送给学生,供大家在线阅读。
学校以育人工作为根本,对符合自身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多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中《努力塑造“专、通、雅”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色学院》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奖,《建设传统文化长廊,打造国学育人平台》获得上海市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奖,《实施德育学分,创新育人模式——“德育学分制”实践》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
二是修建文化长廊,开展国学教育
天华学院从2010年起,就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塑造的突破口,着力在“专、通、雅”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雅”字上做文章,用国学经典培育启迪天华学子的礼仪品格、道德智慧和担当精神。特色的做法包括:
建设了一条文化长廊。“修身苑”文化长廊2009年落成,长约三百余米,依水而建,气势恢宏。长廊主体共辑录了中国古代先圣贤哲精彩论述以及历代名家名言、哲理警句四百余条,分列原文,标明出处,释其古义,略加点评,共约四万余字。内容涵盖修身明德、励志创业、勤奋学习、孝敬感恩、诚信待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六大版块。以文化长廊为载体,学院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所有入校新生都要到文化长廊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高级党校把文化长廊深度游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学院建立了一支40多名学生组成的“国学宣讲团”,他们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走到一起,经过专门培训,义务承担文化长廊的参观讲解任务。此外,学校五年来,坚持选编教育学生做事做人的经典名言语录,经过精心翻译和简短的评论,先是以短信的形式,每周一条,由辅导员群发给全校同学,目前通过电子屏和校园网每周发布和更新。
开设国学经典通识课程。2011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全面改革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通识课程分为国学经典、中外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基础、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公民素养五个系列,必修、选修和讲座三种形式,共16个学分。其中国学经典系列,除了开设《中国文化》通识必修课外,还在要求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阅读的30部经典著作中,开列了中华传统文化名著。我们相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希望,“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打造天华“国学”品牌。学校成立了国学院,统领全校的通识教育国学版块,并于2011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向),旨在为中小学、双语学校、汉文化传播机构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培养从事语文教学、国学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国学院建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实践馆,培育国学宣讲团和天华雅乐团,组织了重阳诗会、上巳节文化周等文化主题活动,并开始辐射周边社区。此外,学校拍摄了40集的教学片“天华教你学国学”,通过教师有选择地分析20部国学经典,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觉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坚定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系列教学片作为国学经典通识课程,以及思政类课程的教学补充材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推送给全体学生。
三是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鉴于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尤其是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委以诚信做人,努力学习为基本内容,在全校普遍开展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结对帮带活动。
实施党员结对责任制。2008年,党委发文实行党员结对责任制,要求学生党员“一帮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一帮一”。为加强帮困结对责任制的落实程度,党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一是实行学生政治指导员制度,加以督促、指导;二是要求每个学生党支部制定详细的帮助结对计划,确定帮扶对象名单,明确帮助方法;三是发展学生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学生要填写《党员结对责任制考核表》,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和党委组织部共同进行严格考核,在结对帮助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优先发展;四是各党支部和党委定期地召开总结会、交流会和汇报会。该制度实施以来,约500名学生党员,8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带动了2000多名学生共同成长。这项举措,犹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学生的心灵,在天华校园内初步形成了“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前走”,“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的良好氛围。
实行班助理制度。学校参照国外大学学生管理的经验,鼓励学生自治和自我教育,选拔了大批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将高年级学生派往低年级担负一定的管理任务,改变了长期以来“老师管,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减少逆反心理,又可以使学校的管理者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班助理制度出台之后,受到了大一新生的好评。由于学长年龄与他们相仿,在学习方面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经常深入教室、宿舍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而通过一年的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都有所增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不断成长,经过培养考察,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
成立党员服务站。民办学校存在学生党员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缺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问题;存在党务工作人员少,发展任务重的客观现实。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党务管理,一定程度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学校党委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根据工作实际成立“党员服务站”。学校各基层“党员服务站”具体名称并不统一,例如学校工学院党总支成了“党员工作站”、教育与艺术学院党总支成立了“党建工作中心”,但基本功能定位及做法是一致的。“党员服务站”下设学习部、策划部、事务部、检查部和易班管理中心等五大部门,人员全部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依托“党员服务站”搭建党务工作、帮困助教、宿舍文明、活动策划、网络引领等五大载体。为了更好的管理“党员服务站”,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党员们的工作热情,各基层党组织制定了建立例会制度、奖惩制度和反馈制度等三项制度来确保服务站的正常运转。“党员服务站”引领广大党员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同时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在每栋宿舍楼都成立了各二级学院的“生活区党员工作站”,党员学生亮牌结对,把日常卫生安全纪律管理和生活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