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参加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展览

发布者:天华学院发布时间:2018-10-31浏览次数:204

2018年10月21日至27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青年艺术创想周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徐子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任陈如华及各专业老师带领我校14位参展艺术家参与此次演出。

(我校参与演出人员合影)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于2012年创立以“聚青年之创意才智,扬华夏之原创力量”为主旨,促进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多元发展,展现艺术融合创新为目标,为青年艺术人才的创作与探索构建实践平台;提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遇、开拓国际视野;孵化代表中国新生代力量、具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原创作品。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携“初探媒材”作品展参与演出本届展览。技术上尝试各种不同交互体感设备;内容上多方位观察社会现象,如:人性探讨、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形式上寻求多种材质与媒介的组合。展览当天人潮涌动,其中既有游客,也有上戏的师生,更有许多业内人士前来参观,并进行热烈讨论。我们的各位青年艺术家们向现场观众阐释自己作品的艺术理念和创意构思。

(成煜老师向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讲解“表象关系”作品)

以下为部分参展青年艺术家作品。

(“表象关系”)

“表象关系”作品源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矛盾的,双方的。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下去看待,得到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本课题主要用新媒体交互装置与人的交互过程,和插画表达的内容去阐述这一矛盾的情感。作品产生的行为是中立性的,因观众的认知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义。

(“回力·九〇”3D MAPPING)

本作品纪念上海回力鞋业成立九十周年,呼吁支持本土文化品牌,新媒体制作分为历史发展、时代精神、发展传承为设计脉络来展开,运用3D扫描技术和C4D等三维软件进行制作。

(“举手之劳”)

“举手之劳”作品源自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之间的关系,让体验者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我们的作品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构建以自身可实行的环境保护实践的研究框架。作品分为三个小作品分别是《雾霾》、《噪音》、《末日》,这三个形成一个系列,前两个可以互动,而最后一个不能来凸显环保不能互动,给予参与者冲击。

此次展览,我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广泛获得了外界的高度评价,不仅体现了我校大学生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与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也体现了艺术设计学院专注于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探索这一教学理念已初见成效,折射出我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艺术设计学院供稿

撰文/严彬

摄影/严彬